微課作為輔助預習的工具,若想發揮作用,關鍵在于設計能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的內容。而拋問題,就是打開學生主動思考大門的鑰匙。
設計用于預習的微課,第一步是明確這堂課要達成的學習目標。以數學學科為例,如果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,那微課的設計就要圍繞這個核心。根據目標,設計出層層遞進、具有啟發性的問題,像“什么樣的式子能叫做一元一次方程?”“解一元一次方程需要經過哪些步驟?”,這些問題能讓學生帶著思考去觀看微課,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,逐步理解知識要點。
問題的設計大有講究。問題不能太簡單,讓學生一眼就知道答案,也不能太難,讓學生無從下手,失去探索的興趣。比如在語文古詩詞預習微課中,問“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畫面?”就比“這首詩里有沒有景物描寫?”更能激發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索。同時,問題之間要有邏輯關聯,形成一個問題鏈。在歷史課預習微課里,講工業革命時,可以先問“工業革命最先在哪個國家發生?”,接著問“為什么是這個國家率先開展工業革命?”,再問“工業革命帶來了哪些影響?”,學生順著這一連串問題,能更系統地理解知識,構建知識框架。
制作微課的形式也會影響問題引導的效果。可以采用圖文結合,配上簡潔的文字說明和相關圖片,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問題;也能插入動畫,將抽象的知識變得具象化,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問題。例如物理課講解機械運動,用動畫展示物體的運動過程,再提出問題“如何判斷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?”,能讓學生更清晰地思考。
當學生在預習微課中不斷思考并嘗試解答問題,自主探索的能力就會慢慢得到提升。這種通過問題引導的預習方式,能讓學生在正式上課前,對知識有初步的認識和理解,為課堂學習打下良好基礎。